网络编辑平台

编辑出版

《热加工工艺》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陕西兴平市44号信箱

  邮编:713102

  电话:029-38316273

  邮箱:rjggy@vip.163.com

在线调查

相关下载

友情链接

您所在位置:首页->行业快讯

特高压工程拉动我国电力装备业全面升级
发布时间:2010/8/17 8:44:00


 近期在河南平高集团、许继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江苏神马电力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调研时了解到,我国近年来开展的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对电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

  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增长减缓使社会用电量大幅减少,传统电力设备的市场需求出现较大萎缩,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因此受到巨大影响。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部分电力设备制造龙头企业的收入却不降反升。江苏神马电力1月至7月合同收入同比增长112%,平高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

 

  “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在生产特高压产品方面的成果。如果没有特高压项目,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平高的产品市场可能萎缩50%。”平高电气董事长魏光林说。

  据了解,为解决我国电力大规模远程输送的难题,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发展特高压电网的构想。从2006年起开工建设晋东南-荆门1000千伏交流项目、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直流项目两大试验示范工程,其中,晋东南-荆门工程已于今年初建成并安全运营200多天。今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宣布,分三阶段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据悉,国家电网公司在今明两年投入特高压电网建设的资金将达到830亿元,今后几年投入整个智能电网建设的资金估计约有1.6万亿元。

  “宏大的发展规划为电力设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许继集团总裁李富生估计,许继集团能从智能电网建设中切到1500亿元的“蛋糕”。而此前在特高压工程中,许继集团已拿到30亿元合同。魏光林估计,今后5-10年,平高集团每年可从智能电网建设中获得15亿-20亿元高压开关合同。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在特高压工程上马之初就判断:“发展特高压电网,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自主开发特高压技术及其设备,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电网技术、电力设备制造和相关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及竞争力。”

  据了解,在特高压示范工程建设中,除了一支1000千伏变压器套管,其余设备全部都是首次研制的国产设备。国内100多家电工装备企业在参与特高压项目时,都认为这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自主研发。

  “具备特高压设备的供货能力和运行业绩,就意味着企业掌握了前沿技术,获得了技术优势,进而带来竞争优势。”马斌说。为此,神马电力自筹资金6000多万元,成功研发出填补国际空白的特高压交流1000千伏空心复合绝缘子,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特高压建设还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为进行特高压项目研发,许继集团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技术队伍。平高集团一度人才流失严重,但由于特高压项目,现在不仅稳住了人才队伍而且开始吸引到国际顶尖人才。沈阳特变电工今年招收了10多名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副总经理王昌绪高兴地说,“就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最吃香的时候,都吸引不到这些优秀人才。”

  企业管理水平也因特高压项目上了一个新台阶。李富生说,许继集团以前只有管理100万元项目的经验,在特高压电网建设中已成功经营管理上百亿元的项目。马斌认为,在特高压复合绝缘子的研发过程中,神马电力自主研发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缩小差距实现“单项超越”

   国内电力制造业依托特高压项目进行技术自主创新,在很短时间内缩小了与ABB、西门子等世界电气巨头的差距,某些方面甚至实现了超越。

  “提升自主创新力,才有国际竞争力,才能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这是马斌的最大感受。神马电力自主研发特高压复合绝缘子获得成功后,国外公司主动将同类产品从400万元一支降到200万元,而神马产品售价仅为68万元。产品的高性价比使神马迅速打开国外市场,一批全球知名的输变电制造商都主动登门寻求合作。

  平高集团在特高压项目上马前仅能生产252千伏及以下的GIS(开关设备)。国内550千伏GIS市场全由ABB等跨国公司把持,价格昂贵。经过三年努力,平高集团已跨越550千伏电压等级,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0千伏GIS已在官厅变电站运行,国内首台1100千伏GIS在晋东南-荆门特高压线路上运行。

  沈变集团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直流产品开发、设计和验证体系,五年共取得200多项专利,近30种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6种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上半年,集团产品出口1140万美元,同比增长239%。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需加快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整合力度,并借助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平台,继续提升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打造中国自己的电工领军企业。

  电力设备板块:电网投资密集来 行业景气高

  当前投资评级最高的是锦龙股份,已连续两周位居榜首。当前投资评级排名前20只股票行业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化工品、自来水、电力设备、建筑工程、纺织品和服饰等行业。各方面信号显示,电网投资将一改上半年的颓势,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密集启动,电气设备行业的经营状况将好转,业绩也将逐步得到提升。现就电力设备行业做简要分析。

  四季度电力设备行业仍面临较高景气度,一是用电需求持续向好,电力结构继续调整;二是新能源快速发展,电网投资将提速;三是节能环保政策预期加强,带来设备需求。企业业绩步入上行通道,上半年营收增幅放缓,但毛利率提升;下半年收入增速好于上半年,2010年将重回高增长。

  新能源发展由量转质。从中电联对风电发展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担忧,到国务院对多晶硅等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警告,表明新能源发展更关注质的提升,未来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态度不会发生改变,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将从对项目转向研究,技术实力将决定市场份额;短期看,核电依然是新能源的核心,核电设备商将获得很大发展机会。

  电网投资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特高压先行。1-8月电网投资低于预期,但第6次国网招标环比有较大提升,同比增长17%。智能电网建设,特高压将先行。智能电网坚强侧被特变电工、天威保变、平高电气等瓜分;在国网将许继电气和平高电气收归旗下之后,国网系成为智能电网智能侧的最大赢家。分析师强烈看好由于技术和市场垄断带来的业绩增长预期。

  节能环保有待继续发掘。节能环保行业是弱周期行业,市场规模比较确定,业绩的超预期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政策所引导的订单超预期增长;二、成本下降或需求恢复带来收入超预期增长;三、技术垄断优势保持订单稳定增长。

  世纪证券表示,考虑到四季度行业高景气,给予电力设备行业强于大市的评级。由于电力设备整体估值偏高,建议关注估值偏低和业绩超预期带来的投资机会:一、具备核心优势的新能源设备商;二、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中,具备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企业;三、节能环保行业中业绩超预期增长带来的机会。另外,还需关注与低碳经济相关、电网投资超预期以及电价改革等重大事件带来的交易性投资机会。建议关注特变电工、荣信股份、华光股份,适当关注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和东方电气。

  电力设备:行业前景明朗化

  行业基本观点:行业正在复苏,业绩稳健有力,估值具有优势,个股题材丰富,防御特征明显。

  正如中期策略所指出的那样,下半年输变电设备行业运行形势正在好转,各项指标都显示行业复苏迹象明显,公司业绩增长稳定。作为优秀的防御性品种,推荐四季度重点关注。

  经济走上复苏之路,行业前景明朗化

  进入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发电量、用电量均环大幅增长,1-7月份用电量同比仅跌0.7%,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电力设备企业增产增量,一扫上半年颓势;国家电网招标数据如期反弹,投资进度高于市场预期,1-7月份完成47%,与去年同期持平;未来2-3年的拟建项目数量巨大,足以保持行业高速前进步伐。上半年各主要上市公司业绩也佐证了行业的复苏,特别是部分优质公司,订单旺盛,各项指标均大幅提升。

  原材料价格有所反弹,但可成功转嫁下游行业

  2009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有走高的趋势,但从历史上看,电力设备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相对较强,毛利率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另外,不少企业在年初价格低位时已做了原材料的价格锁定,上扬的趋势反而会使这些企业毛利率不降反升。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原材料在温和上涨的过程中,不会导致电力设备企业毛利率下降。

  估值合理,具备进一步提升空间

  横向对比来看,2009年预测的电力设备行业整体PE估值略高于市场全部A股的平均估值水平,但是并不离谱。纵向对比来看,目前行业的估值水平却还处于历史低点。电力设备行业历史平均PE为48.65倍,高出目前市场22.5倍的PE值1.2倍,因此我们认为,整体行业估值都有提升空间。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1-1133/TG |国内发行代码:52-94 |国际标准出版物号:1001-3814 |国际发行代码:SM8143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陕西省兴平市板桥支行  帐户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帐号:2604031909022100458
版权所有©2024热加工工艺》编辑部 陕ICP备10008724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