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平台

编辑出版

《热加工工艺》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陕西兴平市44号信箱

  邮编:713102

  电话:029-38316273

  邮箱:rjggy@vip.163.com

在线调查

相关下载

友情链接

您所在位置:首页->行业快讯

上海国际机床博览会上中国厂商的三大亮点
发布时间:2010/8/4 17:04:00


 2010年7月15~18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机床博览会,共吸引了1208家海内外厂商参展。从众多高质量机床产品和新技术展示中,可以感受到经过经济危机洗礼后的中国机床制造行业,正在告别原有的落后产能,开发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富有技术含量的机床产品。同时,中国机床制造行业的技术升级不应仅靠简单的引进,更需要机床制造商的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笔者总结了以下三大亮点。

  亮点一:沈阳机床的自动化镗床加工精度提高至±20μm

  沈阳机床重点展出了曾在中国国际机床展CCMT亮相的自动化镗床AH110。AH110是在原有数显镗床的基础上采用定制化人机界面的数控自动化系统,降低了人工机床操作参与度,提升了自动化水平,并加装了直线光栅尺,将加工精度提高至±20μm。这对中国机床行业是一个启示:依靠高密度、大批量的手动数显机床打拼市场,单纯依赖市场占有率来获得营业额总量的时代应该画上句号了。中国机床行业的强大不在于数量和整体规模,而在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盈利率。

  沈阳机床同时展示的还有最新的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实时性数控系统FIYANG,它采用奔腾III 850HzCPU、15英寸触摸液晶显示器,并内嵌FIDIA高速总线通讯控制板。尽管FIYANG数控系统还没有获得较好的市场认可度,但是这种基于 PC和开放操作系统Linux的实时性数控系统及其他类似产品,在技术上代表了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亮点二:中国的机器人研发正在崛起

  如果说2008年以前的中国机器人市场还不太景气,那么,目前中国机器人的研发已经进入了繁荣期。中国是一个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裕的大国,机器人仿佛和庞大的就业人群是天然的矛盾体。但是,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涤荡和国内制造业的萧条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纯依赖高密集型制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对产品的高精度和高质量要求。中国国内汽车、包装等快速发展的制造行业在高精度装配和自动化生产管理要求日益迫切的市场上,已经不能忽视机器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并开始逐渐增加机器人的采购量。

  面对机床产品的日渐饱和,许多中国机床制造企业,尤其是软件研发能力较强的数控系统厂商参与到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中。在广泰数控率先研发出 CCR-RB8A机器人之后,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相继开始发展机器人产业。本次上海国际机床博览会中,广州数控展出了其新近研发的两台焊接机器人 RB08,可分别进行焊接和上下料操作。

  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大多基于数控系统厂商的非实时性操作系统,控制的实时性不能满足快速定位和高精度操作的要求,仅能应用于运行速度和精度要求不高的领域,距离国际厂商的机器人性能尚有不小的差距。为此,广州数控负责工业机器人的工程师介绍,他们意识到机器人控制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在RB08 的控制系统中采用了GSK-Link实时以太网,硬件上使用6层线路板、双64位CPU设计,插补周期可达1ms,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控制的实时性。

  另外,南京肯信精密将自主研发的HSA ROBOT机器人与五轴数控加工中心组合起来,演示了由机床和机器人组成的装夹、加工、搬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

  亮点三:六轴并联数控机床

  长征机床此次展出了并联机床300S,其XYZ三根摇臂直线轴的行程皆为300mm,A轴行程为-7°~+138°,主轴结构下的旋转轴C轴行程为±360°,主轴转速可达24000rpm。整台机床沿底座的直线滑轨运动,可完成较长复杂零件的加工,如飞机和汽车上的大型叶片类零件。

  六轴并联数控机床又称六足机器人,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零件形状比较复杂的行业。中国国内由哈量集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开始六轴并联机床的研发和生产。迄今许多机床制造商也意识到并联机床的加工优势和市场需求,华东数控、长征机床、丽伟等在近年也陆续加入这方面的开发。目前,国内机床制造商主要采用并联机床发明者卡勒·纽曼创建的EXECHON公司的技术,即串并联混合传动的三脚架机构,及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机械结构和控制配置方式。

  由于各并联机床制造商大多采用高度同质化的技术,因此,如何进行市场差异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由于西门子数控系统是较为成熟的商用控制系统,在应用于不能机械结构的并联机床时,其开放性会随着并联机床的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1-1133/TG |国内发行代码:52-94 |国际标准出版物号:1001-3814 |国际发行代码:SM8143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陕西省兴平市板桥支行  帐户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帐号:2604031909022100458
版权所有©2024热加工工艺》编辑部 陕ICP备10008724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