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平台

编辑出版

《热加工工艺》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陕西兴平市44号信箱

  邮编:713102

  电话:029-38316273

  邮箱:rjggy@vip.163.com

在线调查

相关下载

友情链接

您所在位置:首页->行业快讯

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后发制人”
发布时间:2010/8/9 15:42:00


资源丰富的内蒙古,以GDP连续九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连续七年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大型产业基地的蓬勃发展,更看到了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内蒙古快速成长背后的支撑力量。未来,信息化将会更加深刻地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个性需求,加速产业升级。

内蒙古自治区正处于一个充满生机和发展机遇的年代,她的区域优势和特点正在为国内外所了解和关注。内蒙古GDP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连续七年增速全国第一,应当说这是一个奇迹。奇迹背后有很多支撑力量,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其中之一,它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后发制人”

■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 林莉

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信息化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引领力度,以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全力打造信息化示范企业。内蒙古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开展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牧业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集成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区域转型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把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挥后发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中国航天机电集团河西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级大型企业及稀土、羊绒和乳品等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方特色产业。内蒙古近邻北京、天津及东中部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具有能源、矿产等各类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内蒙古,以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牧业产品加工和具有自治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科技在支撑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在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此,自治区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加大对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科技专项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专项的实施扩大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与示范推广,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我们也认识到:传统优势不等于现实优势,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区域优势不等于产业优势。只有积极发展产业关键技术,紧跟国内外最新技术水平,及时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技术开发,形成技术、资本、人才、资源和机制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产业优势。因此,自治区国有大型企业的振兴需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各类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对于开发内蒙古、建设内蒙古有着非常现实和积极的作用。

为此,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完成了自治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研究;自治区软件园整体发展规划及5个软件园区建设;自治区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

按照行业特色和区域分布,共建成了4个信息化网络,分布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建立起一个覆盖整个内蒙古地区的制造业支持环境。包括信息查询、检索、服务、协同工作以及任务分配、调度等。

引导各盟市在科技计划中设立信息化专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同时,在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和贷款贴息等各项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企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多元投入和市场的参与,为自治区和盟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实施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扶持力度是逐年增加的。对于中央驻区企业和国有大型制造业企业,我们历来给予高度重视,在资金安排与划拨方面尽可能提供便利。

--四大亮点 三个不足

谈到内蒙古“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的亮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内蒙古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贯穿于整个“十一五”期间,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中的分项,主要是在科技部以及后来的北方片区专家组的指导下,由内蒙古近百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或推广应用企业等共同研发并实施。这是迄今为止自治区重视程度最高、投资规模最大,涉及受益企业最广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对项目的组织、管理、监督、实施等都为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这个项目的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甩图纸”和“甩帐表”的“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理念,同时又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与天津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部门携手合作,共同研发,创造了自治区与先进省市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联合推进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的全新模式。

第三,这一项目的实施也是官、产、学、研紧密协作的典型案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都积极投身于项目当中,其联系与协作的紧密程度是其他项目实施中所不多见的。

第四,内蒙古自治区重型汽车制造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产品如23t -100t特大型非公路自卸车、“北方-奔驰”载重汽车等,在国内国际市场都享有盛誉,而且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一个重型汽车行业网络化数据服务中心已经建成。这个服务中心提供标准化的信息共享格式和信息传递的操作规范,使信息、数据在异构计算机环境里实现共享和传递,保证数据传递或转换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在此基础上,正在着手建立行业网上设计中心,为相关企业创造异地设计与异地制造的条件。这项成果在国内具有领先意义。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也是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制造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力度不足。自治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少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还停留在生产管理的较低层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任务还很艰巨。

电子商务发展缓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低,成为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公共型、基础性信息数据库开发工作薄弱,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又是信息化推进的核心,这方面的滞后直接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发展。

信息化软件企业大多还处于区外公司的代理层次,软件自主研发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均较缺乏。

--集中解决中小企业突出问题

近几年,自治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经济发展的形势需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法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已有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速用、适用、廉用等特殊需求,这些都在影响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在集中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根据中小企业的需求和特点,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正在运行的“包头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具有实效的工作,为重点包括地方中小企业的各种企业搭建了一个内容广泛的集宣传、培训、信息发布、工作论坛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步入开展和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让更多的、先进的、实用的信息化技术在中小企业得以使用,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十二五”设想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即将接近尾声,“十二五”北方片区的信息化战略研究很快就要开始。对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我们有一些还不十分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在深入实施“甩图纸”、“甩帐表”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各种单元技术如CAE/CAM/CAPP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与管理水平。做到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获得实效作为重要的评判依据。

其次,以优势的特色行业为主,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典型应用与示范。将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大幅度向非示范企业渗透,让优秀企业的榜样力量真正得以辐射。

第三,让以各大型国有企业计算机网络中心和高校科技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新型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将为企业提供信息化需求分析、方案选型、工程监理、人才培训等服务作为常态化工作。

第四,推进区域网络化制造平台建设。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环境下,建立基于ASP平台的企业网络化制造系统,为自治区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一个利用ASP实现资源优化管理的网络服务与设计平台,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整体竞争力。

下一步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要从解决企业共性问题,转向关注企业个性需求,要做强制造,需要进一步发展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差异化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装备制造业,要通过发展嵌入式系统,掌握核心技术。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真正能够把精益思想的基因植入软件开发,是我们本土软件企业的契机,也是我们向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十二五”关注个性需求 体现精益思想

——访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 吕思澄

■ 本刊记者 张艳 内蒙古报道

内蒙古经济发展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资源丰富,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呼包鄂”金三角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呼包鄂“金三角”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呼包鄂“金三角”地区无论从总量还是速度来看,都居全区领先地位。“十五”以来,内蒙古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资源富集区和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围绕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产业,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的差异,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构筑大型产业基地。

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吕思澄告诉记者,内蒙古的制造业多集中在包头,而其中又以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信息化需求方面,吕思澄认为,与东部地区相比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技术都是一样的,但在人的观念上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与东部等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制造业发展上遭遇的最大障碍在于人的观念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不够精细。”吕思澄坦言,“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整体发展较为缓慢,拿包钢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全面实施ERP,这在全国范围内规模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中是很少见的。”吕思澄其实还是包钢集团下属的内蒙古新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包钢信息化建设。

吕思澄认为,目前,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只能算刚起步。在大型国有企业中,甩图纸做得都还不错,以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和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普遍应用了三维CAD、CAE、CAPP等,并且通过PDM实现了产品数据管理。但是在“甩帐表”方面普遍做得不够好。就更别说中小企业,目前仅限于二维CAD的应用。而对企业效益提高明显的CAE,在中小企业几乎还是空白。“整体来说,信息化已经起步,而且有些环节已经离不开信息化了,比如‘甩图纸’、PDM数据集成。从这个角度,信息化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结合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吕思澄认为,内蒙古“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应该有两大发展重点,一方面发展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对于装备制造业,要大力发展嵌入式系统。

他认为,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当前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要在产品结构和管理上寻求差异化,以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追求差异化,个性化,而生产现场作业管理,是企业个性化非常强的地方,由于设备、工艺的不同,在管理方式上就会产生很多差异,因此,现场作业管理是最能体现一个企业差异化管理的地方。而这不能通过通用的套件实现,套件不能涵盖所有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嵌入式系统开发,掌握核心技术,也能够增强装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过去一说到精细化管理,说到上ERP、MES,人们总会很容易想到国外大型软件,但是这些企业提供的都是套件,是解决共性问题的,而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在共性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如何满足企业的个性需求,这也是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次机会。”吕思澄告诉记者,要尽可能地满足企业个性需求,必须要有行业思维,要能够长期根植于一个企业,要对这个企业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既有业务知识,又懂技术,同时协调能力好的人才。

通过前些年的努力,市场上已经培育了一批像用友、金蝶等能和SAP、Oracle这样的国际巨头相抗衡的软件公司,能够解决一些企业的共性问题。但是“十二五”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管理的软件,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要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培养本土软件企业,这还需要在体制上有所探索和创新。“‘十二五’要体现精益思想。真正把精益思想的基因植入软件开发,是我们本土软件企业的机会,真正到那个时候,软件企业也不仅是纯粹的软件企业,而是制造服务业企业。”

在经济下滑,订单锐减的不利情势下,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机集团:信息化逆势提速

谁也无法预计这场金融危机何时能够过去,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势下,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持续投入表现出了“应有”的乏力,然而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一机集团),记者看到的是另外一番场景。

--信息化逆势而上

谈到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作为企业信息化负责人的中国兵器一机万佳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伟坦言,从军品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对民品的影响很大,铁路车辆上半年甚至一个订单都没有。

一机集团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骨干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公司已成为以重型车辆为主导产业,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跨地区、股权多元、军民结合的重型车辆制造集团。目前经营业务主要有车辆核心业务、车辆零部件专业化业务、车辆相关业务和辅助产业四个层次。其中军品轮、履两大系列、北奔重卡、铁路车辆、专用汽车、工程机械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支柱产品。2008年,公司经营规模突破13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12亿元。

郑伟告诉记者,2009年,虽然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由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还是把握住了一些市场机会,挽回了损失。但是在民品方面,情况不容乐观。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郑伟说:“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高价进的,马上价格就降下来了,导致产品价格随即受到影响。这就让人感觉到了对信息的把握上存在问题,不论是从企业内部来说,还是对企业外部,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了企业对市场的把握和响应速度。”

正是意识到了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企业领导对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借此机会,不论是集团总部,还是下属的一些大的分子公司,都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投入,逆势上信息化的举措让记者颇感敬佩。“这次金融危机让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北奔、北创两个子公司今年马上就要上线实施物流管理系统了。”郑伟说。

--从十年到三个月

其实一机集团一直都很重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也一直很大,2002年至今,累积投入已达上亿元,取得了一些令人称道的成绩。其中,军品轮、履两大系列的形成,信息化可谓功不可没。

郑伟告诉记者,原来公司只生产履式车辆,没有轮式车辆。通过公司领导层的战略决策,提前投入,提前研发,经过了将近十年,研制生产了轮式车辆,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信息化为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原来我们是十年研发一个产品,有了信息化手段,三、四个月就能研发出来。所以说信息化在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悉一机集团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早在1985年,一机集团就引进了大型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等建立了计算中心,已经能够进行一些三维设计、仿真分析等工程应用,同时在人事档案、产品报价、生产管理等方面也有了一些应用。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由于设备更换,在产品设计、仿真等方面引进了很多软件,在原来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换代,一直持续到1999年。

当时由于微机的普及,原来的设备逐渐被微机取代。信息化工作全面展开,迎来了一个全面实施信息化时代。“过去一些计算机的工作全在计算中心做,后来微机普及,从依托大型主机,到以微机为主,从一个部门开展工作到各个部门全面开花。”这是第三阶段。

第四个阶段,从2004年开始,对全公司网络进行大面积改造,整个园区20万平方公里内全部覆盖到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产品数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等。

郑伟告诉记者,在第三和第四阶段之间,由于微机的不断普及,以及产品设计手段的不断革新,到2001年,公司在集团内对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应用平台进行了统一。“到目前为止,全公司在二维设计、三维设计以及工艺设计方面,大家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软件。方便了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在产品价格、服务支持等方面也能得到更多优惠,也为后来PDM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物资精细化管理

一机集团的供应商很多,采购种类也有上万种。在集团公司内部,军品的采购配送都是由物采配送中心集中进行的。因为有很多原材料和配件都是特殊的,都是指定的供应商。物采配送中心按照年度计划以及各分子公司生产进度集中采购,然后由各分子公司前去领取,组织生产。这样势必造成领回来的物料有多有少的。并且一旦各个分子公司生产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换物料,还是要让物采配送中心去做。郑伟告诉记者,以前为了这些事情,经常会产生摩擦。

一机集团目前的管理信息化,本来已经包含了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及正在做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等,针对上述情况,一机集团现在正在做物流与财务的集成,要将财务和物流打通,预计到今年年底能够完成。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材料资金占用率越来越高,一机集团还要进一步加大物流建设,除了要实现物流与财务的无缝集成,还要把物采配送中心的库存,和集团下属分子公司的在制品库存结合起来,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在赵文凯眼里,中间数据库就像是一个大口袋,能够将所有与产品有关的数据都放进来,统一从这里进出。他觉得通过中间数据库可以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能够解决目前和将来所要遇到的信息孤岛、数据集成问题,不但为日后全面实施管理信息化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供重要支撑。

北重:中间数据库 孤岛终结者

在经历了前期的网络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以及财务、物流、生产管理系统的实施之后,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重)如今将目光盯在了中间数据库上。这个被北重信息中心主任赵文凯反复提及的“大口袋”究竟魅力何在?

--大口袋的魅力

目前,北重在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以及物流、财务管理等方面已经实现了网络信息化。先后建立了先进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异地协同设计网络平台、产品数字化设计(CAD)、数字化仿真(CAE)、数字化工艺(CAPP)、数字化制造(CAM)应用平台、以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基本上实现了设计、工艺和数字化制造的信息一体化。

如今,北重又将开始一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赵文凯告诉记者,目前有两个建设重点,一个是中间数据库,一个是MES。其中中间数据库是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未来信息化的命运。他觉得只要统一了数据源,下一步做管理信息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对于MES,他认为是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杜绝浪费,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利器。

--终结“孤岛”

谈到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中间数据库,赵文凯坦言:“信息化走到现在,再往下走,没有一个统一的集成平台,没有这样一个中间数据库就走不下去了。”

其实北重信息化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是一直都是围绕设计、工艺、制造在工程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接下去做管理信息化的时候,就发现有问题了。”赵文凯告诉记者,由于设计、工艺、制造等都使用的是不同品牌的软件,异构系统大量存在,导致信息孤岛,这给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很难找出一个现成的模式来套用,即使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型管理软件,也未必适合当前企业的需求。而为了让这些通用的商品化软件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就需要做很多二次开发,需要经常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给企业信息化本身就带来了挑战。

为此,北重与知名高校合作开发了中间数据库,旨在解决数据集成问题。“数据集成后,数据源头就统一了,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下一步做管理信息化成功率会高一些。搞信息化,最关键的还是数据。”赵文凯感慨道。

其实北重的管理信息化之前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已经实施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同时还在一个分厂试点性地实施了生产制造管理,其他的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也有所涉及。但是对于整体ERP的实施,一直采取谨慎态度。

目前,中间数据库的搭建已经开始了。无论是从设计、工艺还是制造环节产生的数据,都必须按照标准格式,放进中间数据库,这个标准数据格式是由北重自己定义的。同时,哪个环节需要什么数据,都从这个中间数据库中来取。“我们觉得这个中间数据库就像是一个大口袋,所有和产品有关的、可能用到的数据,都要放到这里。同时,各业务环节需要的数据也要从这里读取,各业务环节自身不直接发生关系,都通过中间数据库。”赵文凯说。

中间数据库不仅解决了数据集成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集成,优化了业务流程。赵文凯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的业务流程是串行的,一个环节做完,下一个环节才开始,这样不利于效率的提高。现在通过数据集成,流程完全可以变成并行,产品设计一开始,接下去的工艺、生产等环节都可以开始相应的准备工作,这样,从设计到工艺一直到计划到投料、生产,整套流程走下来,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中间环节也变得透明,真正对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成本起到作用了。”

在并行工作环境下,工艺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过程中去。如果设计出来的东西不能进行加工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必须要按照工艺标准来进行设计,如果是以前的串行工作模式下,等设计出来后到了工艺发现不符合标准,再返回设计环节进行修改,就会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而并行模式下,可以一边做设计,一边根据工艺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实现了协同,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节约了成本。

据悉,北重目前的数据准确率能达到80%,“集成以前达不到。特别是设计更改,误差很多。我们的目标是达到90%以上,到那时,管理信息化就可以大面积铺开。”

--真正PLM思想的数据库

赵文凯希望通过中间数据库解决异构系统集成的问题,将所有与产品有关的数据都放进中间数据库,同时各业务环节又能随时从中读取所需要的数据。这似乎与业界流传已久的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

“实际上我们现在做中间数据库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真正的PLM的思想。”赵文凯说,“PDM管理的仅仅是设计BOM,工艺BOM和制造BOM PDM它是不管的,而PLM系统要做的,是将所有与产品有关的数据都管理起来。”

因此,做好了中间数据库,将来再上什么系统,都不用考虑异构、数据集成的问题了。这似乎是很有远见的方案,是能够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长远问题的。北重在中间数据库建设上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要长期发展中间数据库,靠这个系统把其他系统完全集成起来,实现数据共享。这在同行业中也很有示范意义。

然而,目前中间数据库的建设也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实时动态的问题。比如设计变更问题,设计完了以后,将设计数据放到中间数据库,工艺人员马上就能从中读取,但如果设计发生更改,按规定,更改了的数据,仍然要放到中间数据库。没更改以前,设计数据已经被各部门取走了,并且已经按照这些数据做了相应的工作,但是现在设计数据发生了变化,再放进来以后,其他部门怎么才能知道设计已经发生更改了呢?

不过赵文凯他们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设计变更之后,不仅要把变更后的数据放入中间数据库,而且系统要通知工艺或者其他部门,在工作人员登录相应信息系统之后,会看到变更提示,就知道哪些数据已经变更了,然后重新提取。”

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到了由操作层面向决策层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在是要考虑如何让信息化更好地支持企业决策的时候了,这是新一代信息化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北方股份下一次腾飞的助推力。

北方股份:不能停的信息化

“除非企业死掉,信息化才能停下来。”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方股份)原信息部经理戴有康如是说。

内蒙古的雨淅淅沥沥下了几天几夜,一直持续到记者离开,这样的景象,似乎在北方比较少见,与记者一路同行的一位老师说,今年雨水特别多,草原上的羊儿有福了。其实,记者心里盘算的是,羊儿有雨水的恩泽,而北方股份的信息化因为有了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而生机勃发,这也是一种福。

戴有康是今年四月刚从公司信息部经理的岗位上退下来的,其实早在去年,他就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为了做好交接工作,他一直坚持到今年四月。而接任他的李世革,此前从事了多年统计工作。面对眼前新老两代信息化人,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对企业信息化同样的热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人,在北方股份信息化历程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只选对的

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英美合资的上市公司,主要生产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及相关工程机械,20年来,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资本由初期的9600万元,扩展到目前的25亿元,产品也由单一品种发展成为矿用自卸车、旋挖钻机、液压缸及备件、液压挖掘机四大系列产业。目前,北方股份刚性矿车占有国内75%以上的市场份额。

20世纪80年代,我国矿车全部依赖进口,外商众多苛刻的条件,严重制约着国内矿业的发展,北方股份正是肩担国家“以产顶进”战略,于1988年组建成立。

成立之初,公司就成立了信息部,并打算投资20万美元购买一套MRPII软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搁浅,尽管如此,这在当时还是为公司培养了一批信息化骨干力量。戴有康告诉记者,虽然项目遭到搁浅,但公司重新制定了方案,确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逐步开发,逐步集成,积累数据,培养人才”,这十六字方针直到今天依然指引着北方股份的信息化路线。

这一干就干了十年。从1989年到1999年,北方股份开始了自给自足的信息化征程。从单机单用户做起,到多用户,再到网络操作系统,先后自主开发了库存、销售、采购、财务等模块,并且一边做一边集成,到1999年,公司准备上市,为了应对上市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公司领导决定整体引进一套大型管理软件,按当时公司领导的话说,“等你们信息部慢慢闹腾已经等不及了。”

--2000年选型开始

“2000到2002年,是特别痛苦的阶段,那个时候实施ERP的企业都走过一段很痛苦的路,我们也是如此,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戴有康深有感触地说。首先在ERP软件的选型过程中,就曾发生过颇具戏剧性的一幕。

选型分三轮,共八家软件公司参选,北方股份将参加投票的成员分为普通选型小组和核心选型小组。第一轮,北方股份要求软件公司介绍软件,经过普通选型小组与核心选型小组背靠背投票,大家一致淘汰了四家。第二轮,由核心选型小组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14个问题,让软件公司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北方股份内部对这些方案进行讨论,又淘汰了一批。第三轮是外出考察,到软件公司提供的典型客户那里实地考察,尽量深入现场,发现问题。

然而,三轮下来,八家软件公司均遭淘汰。其中,SAP ERP在第二轮就被“毙掉”了。其实北方股份原本很看好SAP的一个实施团队,然而英国投资方的一位主管中国市场的财务经理说SAP太复杂了,建议他们不要选择,公司领导经过慎重考虑采纳了这位财务经理的建议。后来又加了两家公司,才让北方股份最终选定了Oracle ERP。

好事多磨,ERP选型之路虽然历经坎坷,却也因为北方股份对信息化的认真与谨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据悉近年来英国投资方要求其全球分子公司都要实施Oracle ERP,不论是已经上线ERP的,还是即将要上的。

有了这样一群对信息化执着坚守、扎实肯干的人,北方股份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决策支持

其实不仅是信息化工作者,北方股份的领导层对信息化也同样投入了很多心血。公司ERP实施的前期工作是在2000年9月开始的,当时进行了BPR即业务流程的重组工作,公司总经理叶国柱亲自主持此项工作,组织各级经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组成的筹备小组,并指挥各个部门梳理各自业务流程,组织专门会议讨论讲评,同时提出来构建系统要“细而不繁、简而不漏”的原则,提出了ERP工程“是重组不是模拟、是革命不是修补”的指导思想,由于总经理的亲自参与使BPR的工作在2000年底前顺利结束。

在BPR工作结束以后,公司随即开始实施ERP系统,从2001年1月开始分两期工程进行实施。第一期从2001年1月至2001年3月,仅仅三个月就实施了应收、应付、总账模块、采购、库存、销售共计6个模块;第二期也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在对前6个模块继续巩固实施效果的前提下,又开始了对成本、资产、计划、BOM、WIP、质量等模块的实施。

两期工程的实施虽然如期完成,但是在系统运行中,正如当初所预计的那样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阻力有来自技术层面的,有来自管理层面的,有操作的问题,也有理念的冲突。在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以后,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在2002年8月底完成了ERP的初步优化和整合。之后,2003年公司开始对分公司和子公司实施、推广ERP。

ERP工程的实施,全面整顿了企业管理,锻炼了企业员工的队伍,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公司管理层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又把目标瞄向了另一个信息化目标,这就是对已经实施成功的各个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同时继续对各个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深化、优化工作。

戴有康认为,目前企业内部信息化可深化和优化的空间还很大。“过去上系统的时候,其实有很多问题在当时就能解决,但是由于当时关注的重点在于要先把系统跑成了,等到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再逐步解决。”戴有康坦言,这也许不是最好的一种模式,但在最初得到了认可,为系统的顺利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到了由操作层面向决策层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在是要考虑如何让信息化更好地支持企业决策的时候了。”戴有康告诉记者。目前李世革正在主持做一些系统升级的工作,“领导也不断提要求。比如,新来的财务总监一来就提出说,咱们有这么好的系统,能不能把销售订单和采购订单的签单也输到系统里,将来这部分业务和应付、应收结合起来。如果做得更好一些,进一步做的时候,将来和现金的预测都能关联起来。”李世革说。

--降本增效

实际上北方股份的信息化并非只在企业管理方面下功夫,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甩掉了图板,使用上了二维CAD软件,以后又使用了MDT、Pro/E以及ANSYS等设计和分析软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公司工艺人员先是使用了自行开发的辅助工艺设计软件,后又引进了清华天河的CAPP软件。ERP的成功实施使企业认识到,随着信息化逐渐深入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实施不同的信息系统在取得各种业务进步的同时也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而如何消除各个信息孤岛、整合各种信息,使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更高的目标。

在公司副总经理薛建民的亲自主持下,2005年初PDM开始实施。PDM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已有数据的作用,在提高工程设计效率的同时,也横向沟通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方便了ERP系统的计划与制造过程。

长期持久的信息化使北方股份受益匪浅,由于广泛地使用了CAD、CAE、CAPP,使设计部门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大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体销售收入的比重。在三峡大坝混泥土浇灌工程的设备招标中,公司从零起步,一无实物,二无图纸,仅用了八个月就完成了料斗车的设计、制造任务。

同时由于ERP的实施,使公司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整车单台制造费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两位新老信息化工作者都感慨到,信息化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以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尤其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


上一条记录: 航空制造业受追捧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1-1133/TG |国内发行代码:52-94 |国际标准出版物号:1001-3814 |国际发行代码:SM8143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陕西省兴平市板桥支行  帐户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帐号:2604031909022100458
版权所有©2024热加工工艺》编辑部 陕ICP备10008724号
本系统由北京菲斯特诺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